中国报道网-全球温州人 返回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从浙江到贵州:感慨大利侗寨的挑娘

发布时间:2025-10-10 14:20:1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习惯了杭州大都市的生活,利用节假日驾车到贵州山区看看,却另有一番意境,心中也有无限的感慨。我们驾车从贵州千户苗寨出发,到达大利侗寨的摆渡站,已是黑漆漆的夜晚,换上电动摆渡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径上左摇右晃地穿行,约莫十点钟才到达大利侗寨村口。

青石子路窄,月光也窄,只容得下一线清辉,幽幽地照着。路侧黑黢黢的木楼挤挨着,像缄默静坐的老人。我们的两只旅行箱子,在这静谧里,那轮子与石子的磕碰声便显得分外笨重、很难推行。正有些狼狈时,前头木楼的阴影里,转出一个人来,一手提着一根光溜溜的竹扁担,一手拿着麻绳。走近了,借着月光,,才看清她的模样。年纪不算大,约莫三十上下,一张白皙而清秀的鹅蛋脸,眼睛在昏暗中亮亮的,像含了两汪山泉水,漾着温热的光。她微微一笑,问了房间号,便利索地将绳子穿过箱子的提手,手指翻飞间便打了个结实又巧妙的结,然后挂到扁担头上,身子微微下蹲,双手一托,扁担稳稳地落上肩头。是那么利落,快捷,像演练过千百遍。随即便稳稳地起了步。两只沉重的箱子,在她身前身后,便成了有节奏晃动的、温顺的物件。

我空着手跟在她身后,反倒生出几分无措。她的步子不快,却每一步都像在青石子路上生了根,稳得惊人。那扁担随着她的脚步,发出“吱呀--吱呀--”的声响,柔韧绵长,在这空寂的山谷里,竟成了最动人的韵律。月光勾勒出她瘦削肩背的轮廓,也将扁担压出的那道优美弧线描得愈发清晰。我忽然想起这侗寨里风雨桥上 ,那历经百年风霜雨雪却依旧牢固的榫卯结构,不用一钉一铁,全凭木与木之间的智慧与力量的咬合。眼前这女子的脊梁,不正像是那古老的榫卯,沉默地承受着生活的重量,却有一种内在的、不容置疑的牢固。不知怎的,心里竟浮起一阵无端的惭愧。那箱子里,不过是些换洗衣物与可有可无的杂物,是我们的“闲情逸致”;而此刻,却化作实实在在的重量,压在一个陌生女子的肩上。她是谁家的女儿,又是谁的母亲?我讷讷地思索着。同行的女儿告诉我,她是月亮民宿的覃店长,是土生土长的侗族人。白日里,她是民宿笑语迎人的主人,将客房、院落打理得井井有条;到了夜晚,她又能毫无芥蒂地拾起这最原始的活计,用肩膀连通这古老村寨与现代游人之间最后一段崎岖的路。这两种身份在她身上,竟过渡得如此自然,仿佛本就该如此。

青石子路顺着山势向上蜿蜒,她的喘息声渐渐重了,在微凉的空气里化作一缕缕淡淡的轻雾,转瞬又消失了。我紧走几步,想开口说“让我来吧”,或是“歇一歇”,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她那专注而平静的神情,仿佛在完成一件极庄重的事,让我那点客套的怜悯,显得那般轻飘,甚至有点冒犯。

抵达月亮民宿时,眼前竟还有十几级陡峭的石阶,我望着都觉发怵,忙让她放下担子。她回头冲我一笑,换了个肩,稳了稳脚,毫不迟疑地拾阶而上,是那样的坚定、沉稳、有力。我看得目瞪口呆,暗自赞叹。月亮民宿的灯光暖融融地迎出来,恰好落在她身上。她放下担子,额头与鼻尖已沁出细密的汗珠,在灯光下亮晶晶的,像落了层碎银.。可她依旧是那副浅浅笑着的模样,仿佛刚才挑着重担走山路的,是另一个人。我喉头发紧,除了连声的“谢谢”,竟再也找不出别的话来。她摆摆手,又闪进柜台里给我们沏茶。不一会儿,她笑盈盈地端着茶水送到我们面前,那笑容是纯真的、甜美的、暖融融的,仿佛屋内的光都被她吸了过去,再温柔地释放出来,一直熨贴到你的心上。

接着,她为我们办理了入住,又把我们的行李送到房间。我望着她远去的背影,仿佛她又要融入夜色,那“吱呀”的扁担声,又在夜空里回荡着。那一夜,我躺在木楼里,听着窗外不知名的秋虫吟唱,心里却总想着那根弯弯的扁担,还有那沉静有力的脚步声。我忽然明白,这大利侗寨的美,从来不只在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巍峨的花桥;也不只在清泉般闪光的婉转悠扬的 多声部侗族大歌。而那一夜月光下的一挑,那个瘦削却坚韧的背影,以最朴素的姿态,扛起了侗寨的烟火与人情味,也将这份独属于侗寨的美,深深地烙进了一个过客的心上。

作者:潘

责任编辑:华静如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电话: 010-68995855  传真: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ICP备案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