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全球温州人 返回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政企要闻

推进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 打造“好学温州” 助力教育强市建设

发布时间:2025-10-11 17:21:23 推广 来源:潮新闻

从顶层规划的立法探索,到校园品质的扎实提升;从人工智能课堂的全面覆盖,到乡村教师队伍的持续筑梦;从托幼一体化的服务延伸,到特殊教育群体的暖心关爱——温州正以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为战略主线,系统勾勒覆盖全域、优质均衡的“好学温州”教育图景。

这一系列举措,既是对国家推动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战略的在地响应,也是浙江省“浙里优学”品牌在温州的生动实践。如今,随着温州“强城行动”的深入、教育强市方案的出台,教育不仅仅是配套工程,更成为牵引城市能级跃升的关键动能。

在资源配置、师资统筹与质量提升等多维发力下,通过9个教育公共服务一体化的瞬间,可见教育公平在温州不再仅是政策表述,更逐渐成为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活力。

  新投用的蒲鞋市小学瓯江新城分校。

全省首个为教育设施

规划建设立法的设区市

位于温州滨江商务区的蒲鞋市小学瓯江新城分校刚投用,教室内无感扩音系统让老师无需佩戴“小蜜蜂”,声音就能清晰传遍每个角落;中央空调确保孩子在舒适的环境中学习;学习休息两用的躺睡椅让孩子告别“趴睡时代”……在建设标准持续完善、场景化设施建设同步推进下,今年9月温州共投用34个学校项目配套齐全、品质全面提升,全市新增中小学学位1.7万个。

近年来,温州教育设施布局专项规划进程持续加快,随迁子女需求、产业园区教育配套纳入规划,教育设施(学校)规划建设全过程管理系统为决策赋能,城乡教育资源持续优化……这是温州以法治为引领,积极破解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中的难题,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2025年1月1日,《温州市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正式施行,温州成为全省首个实现教育设施规划建设立法的设区市。该《条例》从规划编制、校园建设、资源配置三大领域协同发力,让规划落实更早一点、配置提速更快一点。

【幸福可感】学生在校环境大幅改善

考虑到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的教育需求,温州前瞻性地提高了部分建设指标要求,将小学普通教室面积由65平方米提升到了80平方米,初、高中普通教室面积分别由67、68平方米提升到90平方米,生均面积也较省标提升了40%。

城乡资源共享

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化

文成县珊溪镇中心小学的操场,因为机器狗、写字机器人、下棋机器人、探索气味电影等多个AI互动体验项目的到来变成了欢乐的科技海洋。这些学生过去没有在现实中切身体验过人工智能,如今被埋下了一颗向往人工智能科技的种子。

这是温州面向12个县(市、区)乡村学校开展的教育“乡村公益行”,通过“送教下乡—资源生成—全域共享”的数字化教育普惠模式,将前沿AI知识传递给学生,促进城乡教育资源共享。

作为全省唯一入选教育部“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名单的设区市,温州市自2021年起大力推进人工智能教育。今年8月,温州发布《温州市“人工智能+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普及化。计划提出各学段每学年不少于10课时,分层推进初阶、中阶、高阶人工智能课程建设。到2027年,中小学初阶、中阶、高阶课程学校覆盖率分别达100%、60%、20%,高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覆盖率达100%。

【幸福可感】城乡教育数字鸿沟缩小

温州将目光聚焦到人工智能教育较为薄弱的乡村学校,每次“乡村公益行”活动都通过服务一校,带动一县、辐射全市。目前温州中小学共有AI教育实验校944所,其中136所为AI教育示范校。

打造未来乡村园

呵护乡村“未来”

走进永嘉县枫林镇中心幼儿园,孩子们穿梭奔跑在霍比特人洞穴花园里,徜徉在百年中西学堂原址中。这些在城市幼儿园中不常见的元素,却浓缩在一所乡村幼儿园中。有意思的是,设计和利用它们的创意,来自这里土生土长的孩子。

乡村学前教育绝非仅是托底工作,而是面向未来的工程。温州在全省率先打造未来乡村园,出台《温州市高质量建设未来乡村教育场景的实施意见》,提出规划图景、学习空间、课程建设、育人群体、治理方式等“五重构”,创新乡村学前体制机制改革,优化乡村学前教育生态系统。

幼儿园的大门向外打开,盘活乡村的人、物、境等资源,支持幼儿的学习空间无限拓展。

【幸福可感】一个村就是一所园

温州不少乡村都制定了园村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组建“童萌观察团”,通过资源共享、价值联动、协作发展,孩子为村容村貌出谋划策;村委入园为园所管理出资出力。如:平阳县凤卧镇中心园的孩子成为村里的小导游,为红色文化代言。

每年投入百万元

为乡村教师筑梦

苍南县宜山三小依托“遇见系列空间场景”,实现从薄弱校到省级现代化学校的华丽转身;洞头区灵南小学以足球为特色为热爱搭台、为梦想撑伞……这些乡村学校焕新创建的生动样态,背后蕴含着300位未来乡村学校教育者向上的能量。

为助力乡村教育发展,为扎根土壤、向上生长的“希望种子”提供更好的成长养料,温州发挥人民教育基金的作用,启动未来乡村学校“教师筑梦”计划。9月,首期“教师筑梦”计划结束,第二期随即启动。该计划每年投入百万元,通过周期5年的高质量培训,打造“领导梯队+专业骨干”的复合型培养体系,让教师带回新理念,为乡村教育注入新力量,系统提升所在学校的校长领导力、中层执行力、一线课改力。

推动骨干教师从城市向乡村流动一直是难题。2022年3月,温州首次推出名师“特设岗位”,将名师岗位固定设在乡村学校和相对薄弱学校中。截至目前,首批教师已经完成任教,第二批赴任教师较第一批增加了1倍。

【幸福可感】扎根乡村更有力量

苍南县宜山镇第三小学从乡村薄弱校起步,以“三种子”培训体系为支撑,找到了一条乡村教师的突围之路,在短短两年内完成省级现代化学校的蜕变。 当前,温州已培训300名“种子”校长、青才、教师,计划2024年至2028年五年间,培育提升1500名乡村教育人才。

  学生参与非遗手工体验活动。

六成普惠性幼儿园

开设托幼班

3岁以下萌娃上幼儿园,和适龄幼儿园孩子有啥不同?温州的幼儿园正为这批孩子进行“适托化”改造。在温州市第二十七幼儿园,门缝安装上磁吸式防夹手装置、楼梯踏步高度统一调整为适合幼儿的12厘米并嵌入荧光条、墙面采用食品级硅胶软包。

今年,温州市教育局联合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温州市幼儿园“托幼一体化”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三年新增普惠性托位1万个以上。今年全市将有60%的普惠性幼儿园开设托班,托幼一体托位占比达65%;到2027年,全市普惠性幼儿园开设托班率将达70%,托幼一体托位占比达80%。

为提升托班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温州设立温州市中等幼儿师范学校为托育教育一体化师训基地,率全省之先研制《温州市2—3岁托班幼儿观察要点与支持策略》《温州市幼儿园托班一日流程》《“季托”照护重难点》等系列托班幼儿保育指南。

【幸福可感】多种办托方式解决入托难

截至目前,温州幼儿园托班班级数767个,幼儿园开设托班率同比上年提升14.9%,增幅位居全省前列。根据家长个性需求,温州目前推出半日托班、亲子早教班共256个,托小混合编班34个,以多种办托方式解决入托难题。此外,温州还将托育服务中心嵌入214所幼儿园,形成医养教融合发展新生态。

全域推行随迁子女

入学便利化改革

只需要提供户籍证明和实际的居住情况说明,随迁子女就可以办理入(转)学。温州这一随迁子女就读举措,让来自河南的罗荣熬很是满意。由于工作变动,他举家搬到温州乐清,在当地部门的服务下,罗荣熬的孩子顺利地在他工作地点附近的公办小学入了学。

温州是全国民营经济重要发祥地。2025年全市已保障60656名随迁子女入(转)学,同比2024年增加3656人,居全省前列。

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涉及服务面广,诉求多元,利益群体众多。针对企业外来用工子女入学难、转学难、就近难等问题,温州自2022年开始深化随迁子女入学便利化改革,让来温就业群体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暖意。温州还开展一网通办、一站认定入学资格审查,设立教育“入企服务站”,让更多有需求的员工获得“便利入学”服务。

【幸福可感】混合编班、同城待遇

自2022年启动随迁子女入学便利化改革以来,温州全市已累计解决23.5万个随迁子女入(转)学需求。2023年,温州实现符合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家长常住地100%入学;2025年,为持有居住证的农民工随迁子女100%提供公办学位。温州还针对随迁“小候鸟”推出定制服务,开设暑期爱心托班,破解暑期企业员工带娃难,2025年全市各类暑期托管惠及非在温就读随迁子女4152人。

融合教育资源教室

实现街镇全覆盖

乐清市南塘小学的融合学生在家政室里练习整理家务,龙港市白沙小学的融合学生在资源老师的带领下在中药种植园里学种药,龙湾区滨海第一幼儿园引入“达令机器人”到资源教室训练融合学生的沟通能力……为支持特殊学生实现个性发展,温州在所有乡镇(街道)覆盖不同类型的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动态推进随班就读学生5人及以上学校资源教室全覆盖。

为进一步推进普特融合教育,温州通过卫星班、特教班、随班就读等方式让特校教师、资源教师进入普通中小学、幼儿园,不仅让普通学校教师学习更多育人技巧,也为普通中小学、幼儿园里的特殊学生随班就读提供更多的教育服务,帮助学生跨越障碍,相互接纳,缩小“特殊”和“普通”的距离。

【幸福可感】为“星星的孩子”提供十五年一贯制教育

目前,温州已建成投用公办特殊教育学校11所,专业教师数量已达633名,全市特殊教育学校学位超过3700个,完成了“十四五”期间国家20万人口以上城市建有1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特别设立全省第一所、全国第七所自闭症专门学校——润星学校,为“星星的孩子”提供从学前教育到高中教育的15年一贯制教育。

  苍南县特殊教育学校。

教研共同体县域全覆盖

助力县中振兴

每月中旬,高中数学教研员叶事一就要从市区前往泰顺中学送教,每次出发前数日,他都会收集问题清单,提前与团队研究并带着解决方案到校,解决泰顺中学近期遇到的教学和教研难点。

这是温州为推动县中振兴、提升县中教科研能力实施的教研师训共富工程,共组建乐清、永嘉,瑞安、文成、泰顺,龙港、平阳、苍南等3个县中教研共同体,覆盖全市加快发展县的县域高中。

发挥强校引领作用,实施结对帮扶引领工程,文成中学、泰顺中学、永嘉第二高级中学、平阳县鳌江中学、苍南中学等7所县中与温州中学、瑞安中学2所市域内及富阳中学等5所市域外优质高中组建结对帮扶关系。

此外,温州还出台《温州市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2023-2025年)》等一揽子政策,启动办学空间建设、校园文化品质等十大工程,全过程推动县中高质量发展。近三年,温州市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新改扩建县域高中项目20个。

【幸福可感】县中生源回流

数据统计,当前温州部分县中已有生源回流的迹象。以苍南为例,近几年该县初中毕业生就读苍南中学及县域内普通高中占比逐年上升;2025年高考,该县学生成绩多项指标增幅居温州第一,6位学子通过强基计划、高校专项计划等方式入读清华、北大,创新高考以来最好成绩。

温州理工学院机器人工程学院把开学典礼办进企业车间。

职业教育创新

分布式办学赋能产业发展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以“中心引领、县域联动”探索分布式办学,以高教园区校区为中心,精准对接温州核心支柱产业;与瑞安市、瓯海区、永嘉县等县域政府共建瑞安学院、温州设计学院、永嘉学院等分校,打造半小时产教融合服务圈。

近年来,温州以改革为契机,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的双向融合机制,为当地民营企业输送人才。

目前,温州已形成了以高等职业院校为龙头、中等职业学校为主体、各类培训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现有5所高职院校、45所中职学校(含5所技工院校),开设的专业基本覆盖浙南地区主要支柱产业。

【幸福可感】一县一产业学院

当前,温州结合各县域经济特色产业,建立职业教育“一县一产业学院”,着力为当地解决产业人才需求问题。如2024年9月,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文成学院正式揭牌,标志着文成高等职业院校实现“零的突破”,并深度结合文成“康养”“低空”产业发展需求,挖掘专业特色;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与平阳县合作筹建“平阳学院”,围绕县域主体产业集中打造“智能制造与新材料”专业群。

作者:周琳子 夏雯雯

(图片由温州市教育局提供)

责任编辑:华静如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电话: 010-68995855  传真: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ICP备案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