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千年前的良渚,水坝纵横,稻花飘香,玉礼器温润生辉;五千年的今天,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这片古老的土地,聆听来自文明深处的回响。
10月18日,第三届“良渚论坛”启幕,共有来自全球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约300位嘉宾参会,其中外国嘉宾近百人。当全球嘉宾漫步古城遗址,他们脚下的每一块泥土都沉淀着文明的密码,耳畔仿佛响起远古与现代的对话。这场以“文明重光:文化遗产与人类文化多样性”为题的盛会,不仅是一次文明交流的盛事,更是一场关乎人类未来的思想激荡。
我们不禁要问:这阵穿越五千年时空的回响,为何在今日的世界如此清晰?它如何跨越山海,与世界共鸣?又将引领我们走向怎样的未来?
一、良渚的回响,为何在此时?
当今世界,充满了“分”的焦虑:发展失衡、安全困境、文明隔阂、治理失灵。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良渚,这个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圣地,以其独特的“和合”智慧,为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维度。
当分论坛探讨“文明根脉”时,良渚古老的水利系统和稻作文明,讲述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始智慧。这与全球发展倡议所倡导的绿色、可持续发展不谋而合。良渚先民懂得,真正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这份古老的生态智慧,恰是当今世界最需要的“清醒剂”。
在“实践创新”议题中,专家学者探讨的城址考古与大遗址保护,表面看是技术问题,深层却关乎文化认同与社会稳定。当一座古城在现代城乡建设中获得新生,当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和谐共存,这本身就是对全球安全倡议所倡导的“可持续安全”的最佳诠释。文化遗产的保护,筑牢的是文明的根基,守护的是精神的家园。
“薪火相传”分论坛聚焦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这正是全球文明倡议最生动的实践。让沉默的文物“说话”,让古老的文明“鲜活”,让不同文明在相互欣赏中共生共长——良渚用行动证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
而“文明未来”的探讨,则从最根本的文明观出发,为全球治理倡议寻求思想共识。什么样的文明观能够引领未来?良渚以其五千多年的文明传承,雄辩地证明:文明没有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这种包容并蓄的文明观,正是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所需要的思想基础。
由此可见,四大分论坛分别呼应四大全球倡议,并非偶然。它们共同从文明的维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面向未来的宏大理念提供了深厚的历史注脚与实践路径。良渚的回响在此时格外响亮,正是因为世界需要它——当现代文明在十字路口徘徊时,古老文明所蕴含的“和合共生”智慧,正展现出超越时空的前瞻性与生命力。
二、良渚的回响,如何与世界共鸣?
文明的回响,不是文明的独白,而是世界的合唱。良渚论坛,正是精心谱曲的舞台,让古老文明与现代思维在这里激情碰撞。
这个舞台搭建的是双向奔赴的桥梁。从首届论坛签署《关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联合声明》,到第二届设立“良渚国际考古中心”,再到本届推动丝绸之路博物馆联盟扩容、发布全球合作项目,良渚不再只是“被观看”的文明标本,而是成了“共同研究”的文明基地。文明对话,实现了从“听我说”到“我们一起做”的质变。
这个舞台奏响的是古今中外的交响。“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国际学术研讨会,让世界透过笔墨丹青读懂东方美学;“良渚之光”中美交响乐团专场音乐会,用音符架起沟通的桥梁;中阿书法文化艺术展,在笔墨流转中实现心灵的对话;艺术与科技国际双年展,则探索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
这个舞台展现的是文明对话的升级。从最初的理念宣示,到如今的路径探索,良渚论坛已经超越了一般性的国际会议,成为一个连接思想与行动、汇聚智慧与解决方案的创新工场。无论是讨论“城址考古与城乡协同发展”的实践方案,还是探讨“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的具体方法,论坛都在致力于将宏大的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落地的实践路径。
最终,良渚的实践为世界文明交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范式:它打破了“中心-边缘”的陈旧叙事,不再是单向度的文化输出,而是创建了一个多声部的“共鸣场”。在这里,不同文明并非作为他者被观察,而是作为主体被激活、被聆听、被赋能。这种基于平等、成于共创的深度共鸣,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人文领域最为生动的写照,也让良渚从文明的“地标”,升华为文明对话的“支点”。
三、良渚的回响,将通向怎样的未来?
所有的对话,都指向未来。良渚论坛的终极回响,是为人类共同的前途投下一束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这束光,照亮了文明共存的可能。在文明冲突论仍有市场的今天,良渚以其五千年不间断的文明传承,雄辩地证明了多样性文明不仅可以长期共存,更能彼此滋养。它用事实告诉世界:文明的进步绝非只有一条路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才是人间正道。
这束光,勾勒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雏形。当埃及、地中海、玛雅等古文明与黄河、长江流域文明在良渚同台对话,当不同国家的考古学家在“良渚国际考古中心”携手合作,当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在丝绸之路联盟框架下共享资源,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多元的文明新形态正在孕育。
这束光,指明了和谐共生的发展方向。良渚先民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修建水利、发展稻作,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今天,当人类面临生态危机、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时,良渚的古老智慧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它提醒我们:人类的未来,必须建立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
良渚的回响,最终指向的不仅是一条和合共生之路,更是一种文明演进的根本逻辑:真正的文明生命力不在于征服与替代,而在于包容与创新。它用五千年的历史轨迹向世界证明,那些能够尊重差异、欣赏多元、在交流互鉴中不断创新的文明,才能跨越时空,获得永恒的生命力。这既是良渚文明穿越五千年时光给今天的启示,更是中国为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贡献的一种确定性——人类文明必将沿着多样性共存、包容性发展的道路走向未来。
结语
“这个世界完全容得下各国共同成长和进步。”习近平主席的论断,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注入了坚定信心。
玉琮无声,却见证着文明交流的生生不息;古城默然,却回荡着和合共生的永恒智慧。今日之良渚,已不仅是一座考古遗址,更是一座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精神桥梁。
当世界的思想在这里交汇,当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在这里交融,良渚正以其五千年的文明积淀,向世界娓娓道来:文明的真谛不在独善其身,而在美美与共;人类的未来不在零和博弈,而在共同成长。
这阵来自文明深处的回响,穿越五千年时空,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征程中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它回荡在良渚的山水之间,回荡在每一个寻求文明真谛的心灵深处,必将汇聚成人类共同迈向美好未来的时代强音。
作者:徐鹏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 博士。
责任编辑:华静如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电话: 010-68995855 传真: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ICP备案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