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日的良渚古城遗址,芦花胜雪,稻浪泛金。五千多年的文明在这里低语,诉说着交流互鉴的永恒主题。10月19日,“薪火相传:博物馆功能拓展与文物活化利用”分论坛如期举行。来自中国、缅甸、哈萨克斯坦、塞尔维亚等国的文博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如何让文明的薪火燃得更旺、传得更远。
一、薪火要旺,先要让文物“活”起来
文物是文明的物质载体,但如果只是静静地躺在展柜中,文明的温度便难以传递。如何让文物“活”起来,成为能与今人对话的“生命体”?
让文物“开口说话”。文物不会言语,却可以通过策展、叙事、媒介等方式“开口说话”。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阿卡玛拉尔·伊布拉耶娃指出:“讲故事业已成为重要工具,这一叙事艺术可在参观者与展品间建立情感联结。”通过沉浸式剧场、AR互动剧本、文物纪录片等形式,该馆成为“故事的讲述者”,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理解文明的内核。2023年举办的“意大利文艺复兴——永恒之美”沉浸式展览,让观众与达芬奇、拉斐尔等大师杰作展开跨越时空的对话。
用科技“点燃”文明。科技是文物活化的“助燃剂”。缅甸国家博物馆馆长杜楠劳宁表示:“在仰光国家博物馆,我们正着手探索数字工具,以将本国遗产与全球观众连接起来。数字化项目不仅能帮助我们保护珍贵手稿,还能让这些手稿通过线上渠道供人研究。”人工智能在文物解读、多语言导览、智能修复等方面大显身手。良渚遗址的“5000+”数智平台,不仅用于监测保护,还通过数据建模,模拟古城兴衰,为考古研究提供新视角。
让青年“接棒”传承。文明的传承,关键在人,尤其在青年。博物馆不仅是“教育场所”,更应是“青年文化阵地”。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设立的“达娜”青年俱乐部,以及每年举办的“梅里姆”儿童创意节,为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创造包容性环境。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通过导览活动、工作坊和家庭日,让孩子们更贴近过去的生活方式。馆长博亚娜·博里奇·布雷斯科维奇说道:“我们提供非正式学习体验,通过交谈、观察、示范等方式,让孩子们更贴近过去的生活方式。”
二、薪火要旺,还要让博物馆“走”出去
博物馆不应是封闭的“文化孤岛”,而应是开放的“文明港口”。只有拆掉围墙、走进社会、连接世界,博物馆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客厅”。
拆掉博物馆的“围墙”。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推行“无边界策展”,将展览带到地铁站、商场、社区中心。良渚文化元素出现在杭州亚运会开幕式、吉祥物、城市景观中,正是博物馆“走出去”的生动实践。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馆长分享,他们通过“艺术之旅”流动展,把世界大师及塞尔维亚艺术家的作品高清复制品投放到城市街头、机场等公共场所,“吸引路人、艺术爱好者和未来观众驻足欣赏,并进一步走进博物馆深入了解真迹”。这种“无边界策展”的理念,让博物馆真正走进了公众的日常生活。
让观众成为“共创者”。观众不应只是“参观者”,更可以是“参与者”“共创者”。良渚博物院发起“我的良渚记忆”征集活动,邀请观众分享与良渚有关的故事、绘画、摄影作品;在“良渚文创实验室”中,观众甚至可以参与设计文创产品,从“消费者”变为“生产者”。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通过与传统音乐家、手工艺人合作,在博物馆展示技艺,确保遗产不仅被保存在玻璃柜中,而且在参观者面前得以传承和复兴。该馆还推出包容性参观路线与改良项目,包括音频描述、触觉模型及简化语言,让更多观众能够参与其中。
编织城市“文化网”。一座博物馆,点亮一座城。良渚与西湖、大运河、南宋皇城等杭州文化地标联动,形成“文明探源之旅”主题线路;与学校、企业、社区合作,推出“文化进万家”系列活动,让博物馆真正融入城市肌理。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与阿斯塔纳城市发展中心建立紧密合作,通过特别设计的城市通票项目接待旅游团体,允许游客凭通票畅游多个景点,有效提升了博物馆在城市文化网络中的地位。塞尔维亚国家博物馆“致力于通过培育地方认同感、促进旅游业以及发展社会联系,与本地社区建立成功的关系”。
三、薪火要旺,更要让传承“绿”下去
文明的火种要传递千年,离不开可持续的传承方式。绿色、智慧、教育,是博物馆走向未来的三大支柱。
用绿色点亮未来。博物馆是能耗大户,如何在运营中践行低碳理念,是一道现实课题。绿色博物馆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节能,更是一种文明理念的传递,良渚的水利系统就是早期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生态智慧的体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与运营中积极践行绿色理念,通过建立系统化、标准化的数字资源体系,大幅减少了传统展览中的物料消耗。该馆已完成165万张文物影像、7600余件三维模型的数据采集,实现了“数字孪生”式的文物展示,让观众无需远行即可云端观展,有效降低了文化传播的碳足迹。
用智慧守护千年。文物保护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事业。良渚通过“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保护机制,实现对遗址的全天候监测。AI预警系统、无人机巡查、高清遥感等技术,让文物保护从“被动抢救”走向“主动预防”。福建博物院在文物预防性保护领域取得突破,构建了覆盖全省的文物环境监测网络。通过物联网传感器实时采集温湿度、光照度等数据,运用人工智能算法进行风险预警,实现了从“抢救性修复”向“预防性保护”的转变。这种智慧化管理模式,极大地延长了文物寿命,为文化遗产的永续传承提供了技术保障。
用教育滋润心田。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季晓芬介绍,今年暑期,10位意大利和22位中国青年设计师在杭州参与共创工坊,这种跨文化的教育实践,让古老的丝绸技艺在青年一代手中获得新生。良渚与中小学合作开发“良渚文化读本”,开设“良渚课堂”,培训“小小讲解员”,让文明教育从娃娃抓起。同时,通过国际研学、学者讲座、线上公开课,博物馆也成为终身学习的平台。当孩子们在良渚亲手打磨一枚玉器、在AR中“建造”一座水坝,文明的种子便已悄然种下。
四、《杭州宣言》:让文明薪火照亮未来
分论坛开幕式上与会各方凝聚共识,共同发布《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杭州宣言》,为全球博物馆事业的未来发展擘画了清晰蓝图。宣言提出六大行动方向,构建起文明传承的创新框架,也为博物馆如何让文明薪火更旺指明了方向。
深化文明互鉴,守护文化遗产,要求博物馆超越地域界限,搭建文明对话的桥梁。拥抱数字技术,促进知识共享,强调通过科技创新打破时空壁垒,让文化遗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强化联盟协作,弘扬丝路价值,倡导建立更紧密的全球文博合作网络,传承丝路精神。赋能青年成长,培育未来力量,将青年培养置于核心位置,为文明传承注入持久动力。践行可持续发展,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博物馆在运营中贯彻绿色理念,实现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统一。拓展跨界合作,激发文化活力,鼓励打破行业边界,在融合创新中开拓文化传播新境界。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在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站在五千多年的良渚文明遗址上,我们更加坚信:博物馆正是那盏不灭的灯,照亮文明来路,也照亮人类前路。当全球博物馆携手合作,文明的薪火必将燃得更旺,传得更远,照亮人类共同的前行之路。
作者:徐鹏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 博士
责任编辑:华静如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电话: 010-68995855 传真: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ICP备案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