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全球温州人 返回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非遗

“青承浙韵”首期活动在浙江杭州举办

——多方共探非遗联创未来

发布时间:2025-10-27 18:50:27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2025年10月23日,由浙江省非遗工坊联盟主办、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承办的“青承浙韵——非遗探寻 联创未来”首期主题活动“非遗创享”在杭州浙江书房成功举行。活动汇聚全省非遗工坊、专家学者、业界与传承人代表,进行了一次热烈精彩的思想碰撞,围绕非遗的系统性保护与创新性发展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索非遗高质量发展的浙江经验。

聚焦赋能:勾勒非遗蓝图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非遗处三级调研员薛建指出,要聚焦系统性保护,以“非遗传承薪火行动”为统领,扎实推进浙江省非遗工坊联盟建设,更好助力浙江非遗高质量传承发展。温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方喜在致辞中表示,非遗传承需要以匠心守护根脉、以创新赋能传承,本次活动为助力非遗工坊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开拓了新视野、提供了新思路,未来非遗保护要聚焦系统保护,以“非遗传承薪火行动”为指导,让非遗保护成果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

实践创新:工坊代表共享经验成果

来自杭州、温州、金华等地的非遗工坊均展示了各自代表性非遗作品及非遗好物,分享了技艺传承中的坚守与创新故事以及在非遗产品的市场开拓中,遇到的渠道拓展、品牌打造等问题及经验。“贝雕”省级非遗工坊负责人陈灿渊介绍了贝雕与影视、游戏、品牌联名合作的经验;“银器支语”市级非遗工坊负责人支绍云介绍将传统银器技艺与现代设计相融合的创新理念,表示通过电商平台实现销售额年均增长30%的业绩;“楚宝堂”永康市级非遗工坊负责人胡一金分享了将传统铜艺与现代家居结合的经验;“瓯塑”省级非遗工坊负责人周海天提出“金字塔式产业生态模型”,通过分层定位实现从高端定制到大众消费的全覆盖,让瓯塑进入年轻人的生活,破解有技艺无市场困境,实现从被动传承到主动创新的质变;“杭罗织造”省级非遗工坊负责人张春菁则表示要用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建立数字化档案、开发功能性面料,让千年织造技艺焕发新生;“苍南百艺”省级传统工艺工作站负责人吴锡勇介绍了工作站推动区域联动的经验:以工作站为核心平台,以中医药养生为突破点,联动25家非遗工坊,打造联名产品百余款,年产值达5亿元,直接带动就业3000余人,形成非遗助力共同富裕温州现象。

专家赋能:多维破解发展难题

随着对话的深入,多位行业专家学者分别从理论和市场角度,深度剖析了非遗在文旅融合、时代发展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供多元解题思路,充分肯定了温州非遗“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的可行路径。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岩提出非遗保护要做到数字化与国际化路径结合,可以通过3D打印、数字化等为非遗建立数字身份,同时加强国际交流,推动浙江非遗走向世界;浙江中供数字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春崃则从产业数字化的角度,阐述生产与消费不对称的问题,提出了非遗产业发展前瞻性的解决方案。无忧传媒政企合作事业部劳梓衡分享了与移动端合作的非遗主题直播活动和“非遗+直播”模式的商业项目,认为电商是打通非遗产品与年轻消费群体之间的关键渠道;杭州九方珹文旅集团董事长许宏金则分享了非遗与文旅融合的成功案例,表示将非遗体验融入景区业态,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实现了文化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浙江省文化特派员董佳莺表示:"我们将充分发挥文化特派员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对接省级资源,助力温州非遗与共同富裕的深度融合。中国人民大学民俗学专家遂岩则分享了将非遗融入现代叙事与数字场景的深刻见解,并介绍了“非遗+游戏”的跨界实践,指出:“我们正在探索通过沉浸式游戏场景,让玩家在虚拟空间中亲身参与非遗技艺的制作流程,他强调,这种沉浸式、交互式的体验,是吸引年轻人群关注并理解非遗内涵的有效途径。

跨界联动:共建非遗新生态

“青承浙韵——非遗探寻 联创未来”主题系列活动搭建了非遗创新协作新的交流平台。未来,浙江省非遗工坊联盟秘书处(温州)将充分发挥平台资源整合优势,积极推动“产学研展销”一体,通过建立搭建联合研发平台、拓展多元化销售渠道,为全省1566家非遗工坊提供从技艺传承、产品创新到市场转化的全链条探索。

温州市文旅局作为浙江省非遗工坊联盟的理事长单位及首个秘书处,将与各方携手探索一条非遗保护与经济发展共生、文化传承与共同富裕共进的道路。近年来,温州市非遗保护工作呈现高质量发展,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5项,国家级35项,省级159项,市级836项,2017年至今,温州市本级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评估连续七年蝉联全省第一;2024年荣获“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成为我省近五年来唯一获此殊荣的地市级单位。

(温州市非遗保护中心:周方)

责任编辑:华静如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电话: 010-68995855  传真: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ICP备案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