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绳墨”曾家快

正在建造中的东安廊桥
清晨7时,泰顺山区的晨雾还未散尽,53岁的曾家快已启动他的小四轮,向群山深处的东安廊桥工地驶去。小四轮上有个工具包,里面锤子凿子一样不少,黑色网袋中的工作服还沾着前一天劳作的木屑。曾家快是国家级木拱桥传统营造技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主持建造的东安廊桥是泰顺县境内的第98座廊桥。
有“中国廊桥之乡”美誉的泰顺,县域面积1768平方公里,98座廊桥星罗棋布,主要分布在泗溪镇、罗阳镇、筱村镇、三魁镇等地的溪流之上,其中古廊桥就有32座。泰顺现存最早的廊桥是罗阳镇和西旸镇交界溪上的三条桥,其建造时间可追溯至宋代。最有名的当属北涧桥,这座编梁式木拱廊桥始建于1674年,历经多次重修,被桥梁专家杨道明赞为“古建文物,民族精粹”。
泰顺古廊桥绝大部分建于明清时期,能存活至今并不容易。出生在木匠世家,在北涧桥边长大的曾家快,便是古廊桥守护者之一。这位19岁入行的木匠是当地有名的“绳墨”(廊桥建造的核心人物),曾多次参与重要的廊桥修复工程。
2016年,台风“莫兰蒂”冲毁了泰顺三座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廊桥。曾家快临危受命,负责其中文兴桥的重建。“1200多个木构件散落在泥泞中,复原难度可想而知。”他回忆道,“我放下其他工程,带领团队日夜甄别、加固、归位构件。没有古图纸,全靠经验推演古人的营造想法。”文兴桥最大的特点是结构不对称,桥身北侧略高、南侧略低,这种设计在浙闽山区廊桥中独树一帜。“为了实现‘修旧如旧’效果,我们反复研究方案,数次修改设计稿。”2017年12月,曾家快亲手敲下最后一块桥板,文兴桥复原如初。
守护泰顺古廊桥,对曾家快来说不只是完成一次高难度的修复,他将更多的时间花在传承上:带着亲手做的廊桥模型进入高校课堂,用3D打印解析榫卯结构;开放自己的工作室,让孩子们在拼搭中体会廊桥技艺;推动“一桥一码”数字化监管,提议用人工智能防控火灾洪灾;助力《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出台落地……为了让廊桥营造技艺可以代代相传下去,曾家快收了5名徒弟,“年轻人觉得十年学艺太长,收入增长也慢。”他并不讳言面临的困难,但将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传下去的心思并未就此搁置。
建造新廊桥是泰顺正在做的一件事,也是曾家快传承计划里的一环,“通过新廊桥的建造,传统营造技艺就可以现做现教现学。”曾家快带着徒弟和班底建成的新廊桥就有20座。正在建造的东安廊桥,在雅阳镇北部山区的东安村,预计年底可落成。东安村曾有古廊桥因年久失修而毁坏,今年年初,村里决定重建廊桥。村党支部书记陈忠再说,“东安廊桥建成后不仅连通周边村落,还可成为村里的新地标。”
2024年,由泰顺等浙闽四县联合申报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功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初,包括泰顺4座廊桥在内的闽浙木拱廊桥入选国家文物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从古廊桥的修护,到新廊桥的诞生,宛如图腾一般的廊桥对泰顺当地人而言,并不仅仅是他们穿越各村的交通要道,也是穿越历史窥探先人如何实现“河上架桥,桥上建廊,以廊护桥,桥廊一体”智慧的实证。
已初具雏形的东安桥桥架间,木匠们斧起凿落,木香弥漫。曾家快轻抚桥栏:“下一个二十年,我还要继续建桥。不为那句‘欢迎绳墨来圆桥’,只为桥在、人在、文化在。”
记者:叶锋
责任编辑:柴晶晶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电话: 010-68995855 传真: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ICP备案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