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道网-全球温州人 返回主页
当前位置:首页 >> 文旅

春雨淅沥 偶遇子清

发布时间:2025-02-25 15:12:59 推广 来源:中国报道

平日里我非常喜欢曹操的《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未曾料想,在乙巳年初春一个春雨淅沥的日子里,诗句中的所有意象均变成了现实,唯一不同的是诗句的“子衿”变成了一个真正的人物------一位家在浦江的婺剧名家“子清先生”!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绍兴的戏曲曲艺大师汪嘉宝,联合越城区文化馆朱曼馆长,越城区音乐家协会高琴会长,正式出版了一本“莲歌”曲谱书籍,鉴于十多年前我在绍兴市教育局岗位上曾经推动过“曲艺莲歌进校园”活动,汪嘉宝老师没有忘记我,于是我便受邀参加了一场小型雅集活动。

进入雅集现场,汪嘉宝老师介绍了两位家乡来自浦江的客人,周子清兄弟俩!因为我不是戏曲曲艺一行的同人,稍感陌生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寒喧落座之际,我看到旁边一只包里有一管乐器,讯问得知是子清先生随身携带的,众人说是“箫”,我抽出一看,发现是“尺八”。心中便就一惊!即便是箫,就已经是非常小众的了!更何况是“尺八”,能吹奏的人更加稀有!然而子清先生现场的即兴尺八曲吹奏,却是令我佩服之至了!我喜欢箫声那种至中至和的纯净声音,也喜欢南箫那种宽厚畅达的共鸣声音,我还喜欢尺八那种“透过竹林飘过来的如风一般的声音”。空下来时经常听佐藤康夫吹奏的《一声一世》,还有小凑昭尚的《晚霞》尺八曲。虽然平时自己也练习了几个年头,但是对于 かり音、みり音的吹奏、却还是十分生硬,更不用说是吹奏なやし音的即兴抒情了!尺八那种“摇头三年,入门五年”的苦工夫,很少能够有人坚持下来!待子清先生吹奏结束,问讯后才知道他已经先后坚持了二十多年了!

随着雅集的徐徐深入,才知道子清先生是婺剧名家,入戏曲一行源自于小时候在浦江老家的山乡,赤脚走了十多里山路,就是为了赶去看一场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电影,并由此播种下戏剧的种子!在场的一位80后悄声问我:“怎么会这么潇洒?赤脚走了十多里山路!”我只得轻声地告诉她:“不是潇洒,那个时候穷,没鞋穿!”

随后,子清先生现身说法,为我们详细介绍婺剧的前世今生,以及婺剧经常采用的六大唱腔!使大家“得未所闻”而耳目一新!

北京大学的先生们教育弟子时,先生开篇时总会说:“请你们告诉我一些我所不知道的东西!”------由此成为了北大的“铭记”!普通大众在聚会欢宴时,总是说着“已经讲了无数次”的重复的话语,似乎生活的一切都是在回忆曾经的辉煌,恰恰缺少了眼下的自我更新和对未来的谋划创造,于是便毫无感觉地一天又一天过着重复的日子,这样的日子不过也罢,起码自己觉得可以远离而不应该去浪费精力的。

然而,今天周子清先生和汪嘉宝老师在雅集中,通篇谈论的就是传承和创新!这又是我出乎意料的收获机会,亦可谓是“难值难逢”了!这就是我第二次被惊讶的了!

雅集之后,汪嘉宝老师邀请我去参观子清先生在张桂铭艺术馆举办的“戏剧人物画展”,这是我当天第三次被惊讶了!一位在戏剧界享有盛名的人士,转身一变要举办个人画展!这份勇气着实令人钦佩,因为稍有不慎,就会遭来世人的“乱喷”!就像我自己平时在练习书法,总会有人善意地抬举我,夸奖说道:“领导干部中写书法写得比较好的其中之一!”我恰恰是听出了弦外之音,说白了就是:“你还不够专业!”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在张桂铭艺术馆看了子清先生的画展,我佩服于他的勇气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他于戏曲人物的“痴心”了!演的是戏,讲的是戏,画的也是戏!“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子清先生从一个跑龙套的演员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婺剧名家!他的戏让大家记住了他的存在,更重要的是因为子清的存在本身为了戏曲!

于是我就在想。同样是绍剧,为什么没有像子清先生那样的台柱?对比一下现在的名家和曾经的名家。少了一份过去名家大师的甘于淡泊和执着坚持。在此我无意批评当世、也没有资格批评当世!我自己来自越剧的故乡,越剧十姐妹中的几位就在我的本村或者临村,小时候也有跟着大人,举着火把,走过几里路去山村,踮着脚看演员们站在稻桶上看戏的经历!演戏结束之后,演员们就被家家户户硬拉着到家里吃“夜点心”!最后住在山村礼堂里用竹席隔开的简易被铺上,记得我还发表过《山乡社戏》散文,专门描写当时的情景!现如今的大戏,都在富丽堂皇的大剧院演出,逼真的音响,炫丽的舞台。昂贵的成本支撑起高昂的票价!让普通大众望而祛步!“锣鼓响、脚底痒”,那是农村社戏的天地。同样一出《龙虎斗》,在大剧院演出,观众稀稀拉拉,多数还是靠赠票捧场!一旦到了余姚、上虞的山乡演出,几千上万的观众陆续涌来,直让人担心会不会发生踩踏事故!虽然有人士对我指出,现如今生活条件好了,舞台技术也现代化了。“何必易雕宫于穴处,反玉辂于椎轮者乎!”然而,我的意象中闪现出来的、却是山区农村的乡里乡亲,吃饱喝足之后,每天晚上的精神生活,除了看电视,还是看电视!那只是一个“仅供观看”的单一界面,缺少了“参与互动”的立体现实!说到底“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中国的戏剧,诞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也存活于民间。一旦与人民群众分隔开之后,自然而然地就会失去旺盛的生命力。就如同蕃薯和萝卜,种在田野之间自然生机盎然。一旦栽到塑料盆中再放进房间里,任何一个人都会预见到-----那是不会开花结果的!“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在山野之间吼出来、就有一种战场上的气势,在大剧院中唱出来、只有一种依样画葫芦的做作!同样道理。梅花奖也好,其他什么奖也罢!最多是对演员个人所做出贡献的激励和肯定,于个人评职称、评名家时有用!对于广大观众和基层老百姓来说,似乎跟他们关系并不是很大!

于是,今天与汪嘉宝老师、周子清先生相遇,也就颇感十分有幸了!兹为记!

供稿:钱伟平

 

责任编辑:陆彦舟

版权所有 中国报道杂志社  电子邮件: chinareport@foxmail.com
电话: 010-68995855  传真:010-68995855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京)字第07311号  ICP备案号: 京ICP备14043293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508